原標題: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隊凱旋,賽爾紅亮相南極上空
同濟大學長期承擔我國極地科學研究重大研究項目,一批批同濟人參與了多次南北極科考,持續為我國極地科學研究貢獻同濟力量。本次考察獲得的觀測數據將有助于構建覆蓋極地等不同類型區域的地、空和天基觀測體系,提高東南極典型區域物質平衡估算精度,驗證極地冰凍圈關鍵科學過程,分析冰凍圈關鍵過程要素,提升冰凍圈物質平衡關鍵參數估計能力,降低海平面變化預測的不確定性。
賽
爾無人機
賽爾五鏡頭相機在南極
歷經了163天斗轉星移,6萬余海里的乘風破浪,在冰雪中探索極地,在寒風中丈量冰川,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于4月6日圓滿完成任務,同行的同濟大學科考隊員也帶著賽爾五鏡頭傾斜攝影相機凱旋歸來。
①②雪龍號南極科考船圖源:同濟大學南極科考隊
本次南極科考任務,同濟大學科考隊員沿線完成了繁重的科研任務,采集了寶貴的科考數據,為精確測量南極冰蓋物質平衡,對海平面上升貢獻提供數據支持。
①科考隊員在昆侖站合影②同濟大學顧元元與曹哲毅
圖源:同濟大學南極科考隊
此行,他們圍繞實現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沿線及周邊冰蓋、冰川的物質平衡與全球海平面變化貢獻關鍵參數(冰流速、冰物質流失、冰/雪下溫度)等主題開展研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對內陸科考沿線多基站分段式長距離車載GNSS測量、單光子測高衛星ICESat-2地面測高精度驗證、應用衛星角反射器進行南極長時間冰流速實地監測等。
①科考隊極地運輸車②內陸隊隊員們在暴風雪中
圖源:同濟大學南極科考隊
同時,在昆侖站等地,利用無人機平臺對冰面微地形探測、分析與建模,獲取大量厘米級精度UAV DEM與冰雪表面坐標點。
①②同濟大學曹哲毅在開展航空攝影測量圖源:同濟大學南極科考隊
基于多時相高分無人機數字產品,提取典型區域冰流速度、裂隙、冰坑等冰貌的地理分布與幾何屬性,恢復典型冰蓋表面微地形。
①②③南極照片圖源:同濟大學南極科考隊
科考過程中,復雜的冰面和冰下情況常伴左右。同時,南極地區惡劣的氣候環境對數據采集也提出了很大要求。在南極,一天24小時可能有接近20個小時都一直都在刮大風,能夠給到科考隊外業飛行的時間特別短。這種條件下對設備的穩定性和效率要求都很高,必須在天氣稍好的時間間隙完成數據采集。另外南極地區磁場紊亂,使用無人機在空中開展攝影測量時,受極地磁場影響,飛機容易斷連或航向錯亂,從而影響航片的位置精度。
①②大疆經緯M300 RTK +PSDK 102S V3圖源:同濟大學南極科考隊
本次參與南極科考的同濟大學科考隊員,使用經典的大疆經緯300 RTK+賽爾PSDK 102S V3航測組合,在設備的穩定性和效率方面,都給科考隊員提供了很大的保障。另外結合提前部署的RTK基站,為無人機提供穩定的信號支撐,助力同濟大學科考隊員順利完成極地環境的三維數據采集。
①賽爾PSDK 102S V3拍攝的雪地航片展示②賽爾PSDK 102S V3采集的海冰航片展示圖源:同濟大學南極科考隊
自1984年至今,中國南極科考隊已經39次出征南極,多次考察成果和科學判研,為我國的南極考察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為我國南極科考隊提供了相比國外同行的更高安全性、更高效率的測量設備。
①②雪龍號在南極冰面航片圖源:同濟大學南極科考隊
本次賽爾PSDK 102S V3在南極協助科考隊員圓滿完成考察任務,將萬里冰川復刻成珍貴的高質量數字資產,通過了惡劣的極地環境考驗,驗證了賽爾成熟穩定的產品性能。未來,我們將持續致力于無人機測繪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助力更多場景實現數字化、三維可視化。
圖文來源:賽爾無人機